让微笑从“齿”绽放——记第一师医院口腔科援疆专家鲍冰鹏
8月6日,在第一师医院口腔科,张宇军主任手持牙片,和浙江援疆专家鲍冰鹏讨论一名患者病例,仔细查看患者3个烂牙牙根状况后,达成一致意见:保留、利用原牙,根管治疗后镶牙。原以为3颗烂牙都要拔掉的患者听后,心里暖暖的。
拓展牙周专科治疗技术、规范治疗流程、培训讲课……去年5月,鲍冰鹏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来到第一师医院,任口腔科副主任,一年多来,鲍冰鹏带着第一师医院口腔科走上了“快车道”。
用心守护每一颗“天然牙”
去年10月,阿克苏市患者谢先生因牙齿松动明显溢浓,去多家医院就诊,医生们给出的意见都是先拔除,再镶牙或种牙。患者辗转找到鲍冰鹏,为患者做了一系列检查后,鲍冰鹏认为牙齿不一定要拔,还有希望留住。
“只要有1%治愈的希望,我们就应尽100%的努力。”鲍冰鹏叮嘱团队,鲍冰鹏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治疗。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完善牙周治疗以及相应的牙髓治疗,谢先生之前的牙齿松动症状逐渐缓解,这颗牙齿保住了。
通过这个病例,鲍冰鹏向带教的学生和徒弟陈智键医生示教如何制定并实施系统的牙周治疗以及松动牙“拔与留”的界限,如何尽最大可能保留患者的“天然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鲍医生来我们科以后,有他把关,以前不敢做的手术我现在也敢做了。”陈智键说。

在浙江省医疗援疆口腔科专科联盟巡回义诊“皓齿行动”中,鲍冰鹏带领20余位医护人员先后前往阿克苏市第四中学、第十八中学等13所中小学校,通过讲座、义诊、互动问答、观看科普视频等形式,进行现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及筛查,提高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普及率和行为养成率,覆盖万余名中小学生。
鲍冰鹏希望同学们拥抱8020(世界卫生组织对牙齿健康的标准,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的愿景。
让患者从“齿”和牙痛说再见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其实,牙疼不仅是病,而且病因多样。找准病因、对症治疗,让牙齿不疼、好用又美观,既是技术活,也是一门学问。
“鲍医生,我现在稍微吃硬一点的东西,牙就疼,有时候牙疼得半夜都睡不着觉,麻烦您帮我看一下。”赵女士因害怕去口腔科看病,就一直拖着,直到半个月前,牙龈出血很严重了才去第一师医院口腔科就诊。
鲍冰鹏发现患者的牙龈红肿,多颗牙齿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情况,诊断为牙周炎后进行对症治疗。“鲍医生医术高、态度好,治牙全程一点都不难受,经过系统治疗后,我现在刷牙不流血了,牙齿不那么松了,嚼东西也有劲儿了。”赵女士说。
牙周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牙周病导致的刷牙出血、牙龈肿胀等最初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往往都是到牙周病晚期,牙松动直至脱落,才来寻求牙医的帮助,而此时往往医生也已爱莫能助,望“牙”兴叹了。
鲍冰鹏擅长牙周病的诊治及种植手术,他提倡以牙周治疗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开展规范化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再生重建手术,有针对性地传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为南疆培养牙周专业人才。
增长科室骨干的“真本事”
做好援疆工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将更多的“学术财富”留下。近年来,随着公众口腔健康意识增强,医院口腔科门诊接诊量大幅提升。面对口腔科人才短缺实际,鲍冰鹏肩负起团队建设、带教新医生的重任,与后方医院专家开展远程疑难病例讨论、互联网线上交流,邀请3批次20余名大咖来医院授课及手术指导等,多维度提高口腔科的综合实力。
7月29日,鲍冰鹏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口腔种植学科带头人杨国利教授,带领团队运用口腔手术机器人为阿克苏市患者成功种植两颗牙齿,开启了南疆机器人种植牙手术的先河。
在第一师医院党委的支持下,鲍冰鹏充分挖掘口腔科潜力,成立第一师医院口腔种植中心,鲍冰鹏规范临床流程,传授种植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技巧,引领同事紧跟前沿技术。
鲍冰鹏协助口腔科主任张宇军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复杂牙周的综合多学科管理》,并与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专家一起授课,推动了南疆牙周病诊治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鲍冰鹏说:“我一定会把专业特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口腔科的同事们,真心希望通过我和科室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更多口腔患者解除病痛,帮助更多的患者露出灿烂的笑容。”(江珊 杨阳 周玲玲 杨海澜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