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教育跨越山河
从塔里木河畔到东海之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以“党建+团建+课程思政”三维联动模式,分两批次组织师生赴浙江开展红色研学。
万里研学:一堂跨越时空的“行走思政课”
7月的东海波涛与天山雪峰遥相呼应。在台州府城博物馆的戚继光抗倭展区,汽修专业学生黄文华凝视着一柄复原的狼筅,突然举起手中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老师,戚家军的‘鸳鸯阵’和我们的模块化装配思路是不是异曲同工?”这一提问,成为本次研学最生动的注解。
十余天时间里,职校50余名师生辗转浙江,在大陈岛垦荒纪念馆触摸“艰苦奋斗”的精神密码,在台州“城市大脑”运营中心解码数字时代的工匠使命,更在紫阳街非遗工坊里,将艾德莱斯绸纹样融入台州刺绣——这场跨越万里的研学,用脚步丈量出思政教育的全新路径。
党建铸魂:从兵团精神到垦荒记忆
“大陈岛的垦荒史和兵团军垦史,都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诗。”思政教师艾克代在垦荒纪念碑前的现场教学,让维吾尔族学生艾尔夏提·依马木尼亚孜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新时代垦荒者”的誓言。党员教师董开军则带领学生在临海长城开展“抗倭战术模拟”,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家国情怀与兵团人的戍边使命深度联结。
团建聚力:青春视角激活红色基因
团员青年成为研学实践的“创新引擎”。在吉利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专业学生用“设备呼吸声”判断故障,感悟数字时代工匠精神的变与不变;数媒专业学生拍摄的《戚继光与鸳鸯阵的现代启示》微视频,将历史智慧融入专业学习,播放量突破1万次。
课程思政:专业课堂里的红色密码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保时捷实训室内,教师赵小龙将汽车保养流程与戚家军战船维护知识类比教学;电商专业学生则以“抗倭文物数字解说”为课题,完成直播带货实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田梦想更创作出“艾德莱斯绸+台州刺绣”的融合作品,让文化润疆在非遗传承中落地生根。
专家视角:打破四维界限的思政创新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评价:“这一实践实现了‘四维突破’——空间上连接边疆与沿海,时间上贯通古今,教育上融合思政与专业,文化上汇聚多元精神。”
一师职校党委书记柳兴湘表示,下一步将开发“红色工匠”微课程、建设虚拟仿真思政实训室,并沿“一带一路”拓展研学路线,让红色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在台州学院的智慧教室里,思政教师郭加明的话令人动容:“当职教学子懂得戚继光的创新精神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同频共振时,教育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返程航班上,带队的援疆副校长潘林超翻看学生们的心得,在朋友圈写道:“种子已落进心田。”这场跨越山河的对话,正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