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平:戈壁滩上的“光明守望者”
1962年,8岁的张士平跟着父亲从江苏苏州启程,踏上支援边疆的火车。作为早期支边家属,他的父亲自1959年便响应党的号召扎根新疆,后来,全家人搬到了十三师黄田农场。
1970年,张士平成为黄田农场变电所的首批工人。“以前照明全靠点马灯,凑到灯芯前才能看清楚。”回忆起通电前的岁月,他的语气里仍带着感慨。
作为团场首批通电的见证者与实践者,他和工友们背着工具包爬电线杆,在土坯房里调试设备,终于让电流穿透了戈壁的黑夜。“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时,我们就蹲在‘半个地窝子’的婚房里,觉得往后的日子一片光明。”妻子杨荣侠回忆道。
“让戈壁亮起来”的口号终究变成了现实,此后的32年里,张士平守着变电所的仪表盘,看电线如银链般爬满戈壁。
2012年退休后,张士平转身加入全鑫社区老年志愿巡逻队,一干就是13年。他不仅是戴着红袖章的“安全卫士”,更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他所在的老年志愿巡逻队共有8名成员,大家在无数次调解漏水纠纷、清扫积雪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全鑫社区工作的维吾尔族姑娘阿依沙得提·衣不拉英,2021年与张士平因工作结缘成为了亲人。“干爸有时候在社区几天看不到我,就会打电话问,丫头最近去哪儿了,忙啥呢?”阿依沙得提·衣不拉英笑着说。4年时光里,不管是过节还是一闲下来,两家人的餐桌总盛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情。
每当社区活动日的清晨,张士平的铁锅总会如约在广场支起,他总是掌勺的那一个,抓饭、饺子、臊子面一应俱全,锅铲在铁锅里翻炒的香气,成了邻里间最温暖的纽带。
“他呀,退休后比上班还忙。”杨荣侠笑着告诉记者。谈及老伴,张士平满是感激:“我能坚持这么久,全靠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图片
如今老两口住在窗明几净的楼房里,推窗可见绿树成荫的社区广场——这里早已不是当年的戈壁滩。“现在日子好了,电通了,楼盖起来了,我希望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夕阳下,戴着红臂章的张士平又走上了巡逻路,身影与身后的电网、楼房叠在一起,成为最美的风景。(张娟 南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