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刘定海:以针药为桥 架起边疆中医情

刘定海:以针药为桥 架起边疆中医情

2025-07-02 19:46:08 来源:中新网兵团

  6月24日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第一医院中医诊室飘着淡淡艾香,深褐色木门开合间,带着河南信阳口音的问诊声此起彼伏。

  河南援疆医生刘定海坐在诊桌前,三指搭在患者腕间,眉头微蹙,沙哑的嗓音里带着几分专注:“舌苔黄腻,夜里盗汗是不是更厉害了?”这已是他今天接诊的第7位患者,候诊者离开,已过正午。

  走廊的长椅上,68岁的退休职工牛新和攥着泛黄的病历本,眼神笃定地望着诊室方向。“等刘大夫,多久都值。”他被失眠折磨了十余年,今年5月在刘定海的针灸与中药调理下,终于能睡上整夜觉。“刘大夫开的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剂加减方,扎的那几针,跟以前试过的法子就是不一样!”

  “中医讲究传承,但更要辨证。”刘定海翻着牛新和的病历本解释,“每名患者的体质、生活环境都不同,得在经典方子里加减调整,才能找到最合身的‘药引子’。”这位来自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中医院的针灸科骨干,年初主动申请援疆时,只说了句:“那里的患者太需要中医,我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中原到边疆,气候的干燥曾让他初来一周就流鼻血,可他说得最多的却是“快乐”:“同事们端来的热茶比家乡的更暖,老乡们攥着病历本的手带着庄稼人的温度……”为了让中医更好地“扎根”新疆,他翻遍各类医药书籍,根据当地干燥少雨的气候、居民的饮食习惯调整药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老祖宗的话得记牢。”

  诊室的门再次推开,73岁的魏大娘扶着门框走进来,脸上的笑容比上次多了许多:“刘医生,我这畏风怕冷的毛病缓和多了!”她摊开双手,“您开的当归补血汤加减方,我喝了几副,夜里能盖薄被子了,梦也少了。”刘定海仔细搭脉,看她的舌苔从淡白转为微粉,眼里泛起笑意:“再调两副巩固,平时煮点红枣小米粥,慢慢养。”

  诊疗间隙,刘定海总会去药房转转。他捏着枸杞看颜色,拈起黄芪闻气味,他说:“中药品质可不能马虎。”煎药室里,他盯着砂锅里翻滚的药汁,提醒同事:“这味附子得先煎半小时,半夏要后下,顺序错了疗效差一半。”同事说他像台永动机,可他却说:“医生是要学一辈子的职业。”诊桌抽屉里,《伤寒杂病论》《针灸大成》翻得卷了边,书页间还夹着他做的笔记。

  “忙碌、踏实、快乐。”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刘定海的白大褂上,他翻着一本本写满“患者自述”“检查记录”“服药反应”的病历,声音里带着暖意,“看着老乡们从皱着眉头来,到笑着道谢走;看着中医在这儿慢慢被更多人信任——援疆啊,真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选择。”

  诊室门外,又一位攥着病历本的患者走了进来,艾草的清香混着中药的苦香,在走廊里悠悠飘散。(王保宏 谢增杰)

【编辑:袁晶】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