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践行“两山”理论记略

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践行“两山”理论记略

2025-07-29 19:38:40 来源:中新网兵团

  风梳绿洲染翠色 发展脉动伴绿舞——三师图木舒克市践行“两山”理论记略

  大漠起苍澜,绿韵映长天。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下称“师市”)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守“生态卫士”职责,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发展,全方位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底色,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与最持久的动能,书写生态与发展共生的时代新篇。

  万物和谐共栖息

  7月25日,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赛米·吾布力通过无人机巡航开展巡护工作。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广袤湿地如绿毯铺展,河流似丝带蜿蜒,远处山峦在蓝天映衬下轮廓清晰,天空中云朵点缀,湿地与天际、山峦相融。

  “通过实时捕捉植被长势、水域变迁和野生动物活动轨迹,一旦监测到异常,地面人员即刻响应。”科技与人力的交织,让生态保护更加精准化与高效化。

鸟瞰永安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赵成伟 摄

  如今湿地巡护有无人机助力织密保护网络,让“天空之眼”与地面巡护队伍构建起空地协同监管体系。56.3公里围栏守护着生态净土,防火隔离带与严格管控,让湿地远离火险。禁牧、禁渔工作已进入常态化管理轨道,从宣传引导到执法检查,各环节衔接顺畅、落实有力,随之而来的是鸟类和动植物数量显著增加,区域风景愈发秀丽宜人。

  “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里的一鸟一兽、一草一木。”巡护队总队长祁宝年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这几年下来,野生动植物种类明显多了,迁徙的候鸟也一年比一年热闹。”

  这片被用心呵护的湿地,分量究竟有多重?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均亮给出了答案:“叶尔羌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永安坝片区,总面积达15.75万亩。它不仅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节点,更是无数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份对家园的珍视,早已融入师市的日常。多年来,借助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等节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相关法规被反复宣讲,守护生态的意识如春雨般浸润人心。

  今年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四十四团永安镇十八连的宣讲现场,连队群众木太力甫·肉孜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学到了好多本地野生动物的知识,以后遇到需要帮忙的,肯定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

  越来越多的人,正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今年6月,一只出生不足1周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幼崽意外落单,被四十八团河东镇热心群众送至当地派出所,警民接力救助后,它被送到野生动物救护站。

  救护站工作人员特意联系到五十一团唐驿镇四连的山羊养殖户,用成分相近的山羊奶悉心照料。从不会喝奶到能自主进食,小家伙渐渐长壮,皮毛愈发顺滑,肌肉也结实起来。这场跨越多团镇的生命守护,正是职工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

  守护的力量不止于此。自年初以来,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全力推进野生动物救助,累计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只,同时持续强化鸟类保护,监测员在自然保护区内记录水鸟数据,为2025年度越冬水鸟保护工作筑牢坚实基础。

  点滴付出,终成星火燎原之势。从2018年到2024年,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类从219种增至257种,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安家,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衍生息;野生植物中,2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自治区Ⅰ级1种、Ⅱ级2种。

  “这些数据的跃升,是生态保护持续向好的最佳注脚,更坚定了我们前行的脚步。”王均亮说。

  如今,这份生态守护不仅留住了万物生灵,更让师市的生态美誉度节节攀升。图木舒克市永安湖湿地“全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正在这片和谐共生的土地上缓缓展开。

  文旅借“绿”谋新篇

  盛夏的叶城二牧场杏花镇二连,凉爽的清风徐徐吹过阆风野奢营地,没有半点暑气的热浪,星空房错落于青山绿草间,游客可透过天窗赏星河。游客肉斯坦木江·买买提称赞体验并推荐:“在这里既能亲近自然,又能享受美食,太赞了,已经推荐给身边朋友,下次还带家人来体验!”。

  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场镇正把文旅文章越做越活。营地顺着二连的自然肌理,750平方米木栈道串联3座星空房、5个太空舱点缀铺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自5月28日试运营以来,这里日均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成了周边游客的新宠。

  新疆丝途旅游开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将陆续上线更多露营装备,并打造特色打卡点,这座营地映照出当地文旅产业的迅猛发展态势。

  在四十四团永安镇十八连,也在用“借绿发展”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精心打造的“花香唐王驿”品牌。连队攥紧“农旅 + 生态”的钥匙,撬开了庭院经济与生态旅游的新空间,花卉观光、农耕体验,四季花海轮番绽放,引得游客接踵而至,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专门找民宿住,就想体验这种感觉!”游客张明杰眼里满是欢喜,“连队超级漂亮,小院门口鲜花绕屋,玩得舒心,还沉浸式体验了当地的地理、人文、历史,这趟真没白来!”

  如今,在特色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连队群众的腰包也鼓了。艾力·阿布都热苏力的花海民宿,一年就能挣回6万多元。连队集体经济添了80万元年收入。十八连正攥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字号文旅IP的引擎,规划着“一户一业态”,要让文旅共富之花,开得更艳更久。

  沿永安湖生态旅游景区“1314沙漠公路”一路畅行,登上观景台,俯瞰“山水林田湖草沙”相映的壮美,水鸟翩跹,湿地风光、胡杨与沙海相映成趣,候鸟是最吸睛的生态打卡IP,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拍摄或漫步栈道。

  “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永安湖的景色太美了,灵动的生态画卷就在眼前。”从山东临沂远道而来的游客李英沉浸在这湖光山色中,和朋友一起打卡留念,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一切皆源于兵团人经年累月的坚守与心血,真的很震撼。”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经济社会发展,永安湖生态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在按照5A级标准完善设施,朝着多元化综合型体验式景区快步迈进。

  活力不止于自然景致。5月31日,2025绿跑中国全民健康大赛(新疆·图木舒克站)暨图木舒克市第二届“唐王城杯”全民健身徒步活动在这片生态画卷里开跑。

  5.5公里徒步选手谢自豪说:“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一边奔跑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旅程 。”

  6月15日,2025南航飞享自行车公开赛在新疆图木舒克市首次开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570名骑手参赛。值得一提的是,赛事赛道串联起永安湖生态旅游景区,骑手们在风驰电掣间沉浸式感受图木舒克的绿色生态之美。

  如今,这片兼具自然灵秀与生态活力的区域,已成为各类大型赛事争相选择的举办地,生态优势正悄然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强劲吸引力。

  生态打底,文旅唱戏,数据最有说服力:1-6月,师市接待游客152.78万人次,同比增长21.50%;实现旅游收入7.74亿元,同比增长23.05%。在这里生态与发展正跳着一支和谐的圆舞曲,师市用生动实践证明: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发展根基。

  绿色发展结硕果

  7月25日,记者来到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坂山工业园的中水再利用芦竹种植项目,二期1000亩芦竹已长至100~120厘米

  新疆腾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芦竹试验种植基地负责人马国庆正忙着在地里采集芦竹分叶数、高度等数据,忙碌的间隙他高兴地说:“4月种下的这片芦竹,现在是生长旺盛期,成活率达85%~90%,秋后能长到3米。”

  与二期种植的芦竹相邻的是一期种植的1000亩芦竹,已经长至3米多高,风吹不倒牢牢抓住地下的沙土,长势蓬勃的芦竹正诉说着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这抹蓬勃绿意的背后,是创新机制的强力支撑。由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腾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三方携手,以中水灌溉为纽带,构建起“治沙+水资源循环”的全新模式。

  芦竹耐盐碱、根系发达的特性,让它在防沙治沙中担当重任;而高纤维素的特质,又使其成为优质工业原料,一株芦竹,既固住了流沙,又结出了“金果”,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正勾勒出荒漠化治理的三师范式。

  生态治理的实践中,这样的创新举措绝非孤例。三师图木舒克市斥资6.59亿元打造的“双厂协同”治污体系,正以系统性思维织密绿色防护网,高盐废水处理厂8月投运,印染污水处理厂一期一阶段9月进入调试,处理后的尾水精准回用于芦竹灌溉,形成“废水—处理—灌溉—生态”的闭环系统。这让污染治理有了“后续文章”,更让产业绿色转型有了“源头活水”。

  “高盐废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师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多次上门服务,围绕流量控制、监测系统优化给出专业方案,为接下来稳定运营筑牢了根基。”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高盐废水处理厂项目负责人陈代金的感慨,道出了师市“生态优先、服务靠前”温度。

  1-6月,师市生态环境局高效审批项目环评22个,总投资44.17亿元,用“靠前服务”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建设”,让绿色发展的蓝图加速转化为实景画。

  今年,师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荣获全国“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县级表现突出集体”,队员鱼东东获评“表现突出个人”。这份“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执法铁军的肯定,更彰显了师市守护生态底线的坚定决心,正是“严执法”与“优服务”的双轮驱动,让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师市经济发展的“最强推进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为产业项目提供了“洁净空间”,让工业发展有了坚实的生态承载力;垃圾与废弃农膜污染治理持续深化,倒逼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赢得溢价,带动职工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优质产业项目扎堆落户,形成“生态优、项目聚、发展快”的良性循环。

  从田间地头的优质棉粮,到园区里的绿色产业,再到待发掘的生态旅游潜力,师市用实践深刻诠释:守护生态底色,就是守护发展根基。

  展望未来,师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师市将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统筹发展与保护,深化污染防治,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坚守“生态卫士”职责,巩固示范区成果,鼓励团镇创建“两山”实践基地,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筑牢生态底线。同时强化服务,助力项目落地,让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书写“生态美”与“产业兴”新答卷。

  在师市大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协奏曲正越奏越响。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绿意,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就会成为最动人的色彩,发展就会拥有最持久的动能。(李芸)

【编辑:戚亚平】
海外看兵团·图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20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