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党员徐金石:义务宣讲22年 让红色精神代代传
83岁人生,46年党龄。
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团长徐金石来说,这两个数字的背后,饱含的是他的初心与坚守。
一支笔、一沓泛黄的手写稿、一枚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陪他进学校、入连队、到社区,走过22年宣讲路。
400余万字手写宣讲稿,1000余幅治国理政系列图片,600多场宣讲,他像一个“信使”,将兵团故事和红色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

岁月易老,初心如磐。
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是徐金石对党、对人民、对家国最深的情意。
一
冬日的晨光,漫过垦区的雪野,透过一处窗棂,打在徐金石老人身上。
老人坐在书桌前,打开一张《人民日报》整理学习资料。桌上堆满了一本本红色书籍,一沓沓手写稿。
“宣讲也要与时俱进,每天我都会把《人民日报》上的重要内容记下来,作为宣讲素材。”徐金石说。
学习、记录、写稿,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写了几十年,徐金石握笔的两处关节已经变形,长了厚厚的茧,手掌边缘因为经常在纸上摩擦而变得粗糙。
老人说,年纪越来越大,他要争分夺秒,把党的历史、兵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党的好故事传得更远、传得更久。
1960年,徐金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四川来到兵团参加边疆建设。一代代兵团人用生命和青春铸就的兵团精神,在他的心里扎下根来。
1978年,徐金石光荣入党。这时起,他就开始搜集党的历史故事。
2002年,徐金石退休。回想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徐金石对党充满感恩之情,他决定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中。
为什么要致力于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徐金石说,有一年,他到奇台农场宣讲,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一万泉吗?”孩子们说:“知道。”又问:“你们知道在奇台牺牲的剿匪英雄武志春吗?”孩子们一脸茫然。
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的脸庞,徐金石很痛心。
从那天起,他就把宣讲作为一份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这些年,徐金石义务担任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7个社区的学生寒暑假学校教员,宣讲600多场。
有人不理解,说他“傻”:放着好好的退休生活不过,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处讲故事。也有人想,可能老爷子退休了,耐不住寂寞,想充实自己的生活,传承红色文化这件事,估计他坚持不了多久。
可谁也没想到,徐金石这一讲,就是22年。
二
1月2日,在五家渠第一中学的一间教室外。
徐金石用力压平衣角的一缕折痕,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
今天,他要讲《老红军姜胜的故事》,当他讲到,六师原副师长姜胜临终前让亲人将自己的骨灰从武汉送回兵团,“死了也要守边关!”时,大家被姜胜爷爷爱党、爱国、爱兵团的精神深深感动。
“徐爷爷讲的兵团历史,我们都爱听。”
“徐爷爷,下次再教我们背一首红色歌谣。”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暖心的话,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好啊!只要你们爱听,我就一直讲下去。”
刚开始宣讲时,徐金石遇到了许多困难。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只能讲一些干巴巴的史料故事,大家听了打瞌睡。于是,他就给自己定下规矩:脱稿讲课,每次讲课都要包含“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首歌谣”。
这些年,徐金石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的宣讲内容。“直到我读到解忧公主的故事,突然有了灵感。”徐金石说,他立马找来解忧公主的材料,以这个故事为引子,宣讲这个大主题。
在军户农场学校宣讲时,孩子们沉浸在解忧公主为守护边疆稳定,踏上西行和亲之路的故事中,仿若进行了一场穿越两千年的“古今对话”。
看到孩子们在一场场红色宣讲中得到成长,徐金石很欣慰。
“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在宣讲路上辛勤耕耘,徐金石收获了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
“荣誉对于我来说是更大的责任,只要身体允许,我会把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老人说。
三
如今,徐金石的身躯不再挺拔,步履日渐蹒跚,但他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红色播种机”,走到哪里,讲到哪里。
2023年5月8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中学。
回乡探亲的徐金石,为孩子们讲起了红色故事。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女红军马丹的故事吗?听过马丹弟弟邓开新的故事吗?……”
讲台上,徐金石为孩子们讲述着他们身边的英雄;讲台下,英雄的儿女为父辈们遥远而亲切的故事泪流满面。
12年前,徐金石在翻阅资料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女红军马丹的革命故事。后来,他辗转多地挖掘、收集、整理和编印,才有了女红军马丹和老干部邓开新的史料、图片。
探亲期间,徐金石从镇上讲到县上,从县上讲到市里,听众一次比一次多,反响一次比一次热烈,他还被聘为泸州市关工委宣讲团特聘宣讲员。
2023年7月5日,返疆的火车经过兰州。
徐金石偶遇一群参加红色研学的重庆学子。
“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兰州的故事,好不好?”征得老师的同意,徐金石大声地说。
“好啊!”
“1949年8月,解放兰州战役打响了,十七师(六师前身部队)五十团三营七连的指导员曹德荣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打开了通往兰州的道路……”
讲到这里,坐在旁边的旅客都关上手机,专心听起来。
“徐爷爷,您讲得太好了,再给我们讲几个吧。”
“好,只要你们爱听,我的故事多着呢!”
……
徐金石说,他不在乎听众有多少,哪怕只有一个人在听,他也要讲,多一个人听就是多一个人了解党的艰辛历程,就多一份奋进的力量。
四
老人的家布置得简单朴素,一组沙发,一台电视,一张书桌,占满整个客厅。
一本《红色歌谣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里面有我收集的415首枪杆诗。”徐金石说。
“您怎么会想到要收集记录枪杆诗呢?”
徐金石娓娓道来。20多年前,他在浏览《人民日报》时,读到一首红色歌谣《小小黄安》: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
锣鼓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就是这首简简单单的歌谣,触动了徐金石,也开启了他与枪杆诗的故事。
“枪杆诗写的是战士们亲身经历的战斗,抒发的是战士们火热的情感,是一部鲜活的红色历史。”徐金石说,他当时决定一定要把这些宝贵的红色歌谣记下来、传下去。
“‘诞生在黄麻,成长在太行,转战大西北,屯垦在天山’,我们六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徐金石激动地说,“六师的历史就是一个红色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整理。”
虽道阻且长,但老人收集枪杆诗和红色歌谣的心,却无比坚定。
“我采访了不少兵团老军垦,他们一口气能背20多首枪杆诗。”徐金石至今还记得,在一次采访中,一位耄耋之年的老红军,挥舞着手臂,唱起了歌谣《夹金山》:
“夹金山,夹金山,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卸鞍;
鸟儿飞不过,神仙也难攀!“
通过这些歌谣,一次次与英雄、与历史对话,让徐金石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数十年间,徐金石行程数万公里,前往北京、天津、兰州、西安、重庆等地,采访了30多位老红军、50多位老八路、100多位老军垦,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和照片。

2009年,枪杆诗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我们的‘红色传家宝’,新时代,我们要唱起来。”徐金石说。
在枪杆诗的保护和传承中,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兵团精神等,编写成300多首红色歌谣,在师市青少年中广为流传。
“这些歌谣和故事,只是无数英雄事迹的一个缩影。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动人的歌谣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徐金石说。
用手轻轻摩挲凝结着自己心血的每本书,徐金石像是抚摸着这世间最为珍贵的东西。
“缅怀历史,不忘初心;
五星红旗,鲜血染成;
无数先烈,为国捐躯……”
翻开其中一本笔记,老人写下对党最赤诚的爱。(张琳琳 李睿 蒲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