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浪浪山外的坚守:陈仁彪,跨越5000公里的医者初心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要致敬一位现实版的“浪浪山英雄”——浙大邵逸夫医院柔性帮扶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专家陈仁彪。

在《浪浪山的小妖怪》中,主角小猪妖离开浪浪山,踏上未知的旅途,只为追寻更大的意义。而在现实世界里,浙大邵逸夫医院的介入治疗专家陈仁彪,也像那只勇敢的小猪妖一样,跨越五千公里,从江南水乡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拉尔市。两年间,他12次奔赴这片土地,将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边疆,更将医者的赤诚之心种在了南疆的戈壁滩上。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介入手术室里,陈仁彪医生正专注地指导当地医生完成一台复杂的主动脉夹层手术。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两年里已经重复了12次。每一次,他都要从杭州出发,跨越5000多公里,辗转8小时航程来到阿拉尔。
2023年2月,陈仁彪第一次踏上阿拉尔这片土地。作为浙大邵逸夫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他受邀参加医院新院区的奠基仪式。“说实话,第一次来的时候心里完全没底。”陈仁彪回忆道,“5000多公里的距离,8个小时的航程,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
但第一次的阿拉尔之行就给陈仁彪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仅参与了奠基仪式,还完成了3台介入手术。其中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原本打算去上海治疗腹主动脉瘤,听说有浙江专家来,当即决定留在当地手术。“手术很成功,老人到现在都恢复得很好。”这个案例让陈仁彪意识到,把先进医疗技术留在当地的重要性。
回到杭州后,陈仁彪主动请缨,开始了他的定期帮扶计划。在过去两年里,他12次往返于杭州和阿拉尔之间,最短的一次停留只有36小时——早上4点从杭州出发,下午3点到阿拉尔立即投入手术,第二天就返程。
“最开始的几次,基本都是我来主刀。”陈仁彪说,“但后来我慢慢转变了方式,更多是站在旁边指导,让当地医生动手。”这种“传帮带”的模式,让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的介入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钟小红医生是陈仁彪在阿拉尔带教的第一个“学生”。原本就有些介入基础的钟医生,在陈仁彪的指导下,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TIPS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这是外周血管介入中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看着钟医生从最初的不敢下手,到现在能够独当一面,这种成就感比我自己做手术还要大。”陈仁彪说。
为了让更多医生掌握介入技术,陈仁彪还安排了阿拉尔医院的任全庆医生到杭州进修半年。“任医生刚来时连基本的介入概念都没有,现在不仅能独立完成肝癌介入手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主动与患者沟通。”陈仁彪认为,这种转变对放射科医生来说尤为可贵。
除了手把手带教,陈仁彪还创新性地开展了“科室巡回讲座”。他走遍阿拉尔医院的各个临床科室,向不同专业的医生讲解介入技术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其实并不清楚介入治疗能做什么,我要做的就是搭建这个沟通的桥梁。”
这种全方位的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陈仁彪在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开展了10多项新技术,包括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腹主动脉瘤栓塞术等高难度手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现在大多已经由当地医生独立开展。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一个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的病例。”陈仁彪回忆说,“当时情况很危急,幸好我们刚开展了吸栓加支架植入的新技术,才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了技术帮扶的决心。
在帮扶过程中,陈仁彪也深深被当地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这里的医生工作强度很大,但学习热情特别高。有时候手术做到晚上,第二天一早他们又精神饱满地来上班。”这种精神也感染着他,即使再辛苦的行程也从不抱怨。
如今,陈仁彪的帮扶频次已经开始降低。“这不是因为懈怠,而是说明我们的帮扶见效了。”他解释说,“当地医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手术,只有遇到特别疑难的病例时才会请我来指导。”
从最初的陌生忐忑,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从最初的亲自主刀,到现在的远程指导;从最初的技术空白,到现在的全面开展——陈仁彪用两年时间,12次往返,在5000公里外的新疆阿拉尔,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医者故事。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患者能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陈仁彪说,“这也是我坚持帮扶的初心。”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这个故事或许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诠释。
《浪浪山》的结局,小猪妖找到了自己的“道”。而对陈仁彪而言,他的“道”是用技术浇灌边疆的医疗荒漠。12次奔赴,5000公里航程,他像一位执着的“修行者”,在沙漠边缘种下希望。
医师节前夕,当被问及感悟,他回答:“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就是医者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或许正是对“仁心仁术”最朴实的诠释。
致敬陈仁彪医生!致敬所有像他一样,在各自“浪浪山”上默默耕耘、关键时刻敢于“亮剑”的中国医生!(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