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再创高位断臂再植奇迹
2025年3月,冉某因事故导致左上臂高位离断,左上臂与身体完全分离,骨头整个断开……“当时我正在自家地操作电锯,突然感到左臂剧烈疼痛,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识。”
事故发生后,家人迅速反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医共体急救中心团队在转运途中迅速联系多学科协助,启动急救预案,患者抵达急救中心后,立即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术前讨论,并迅速开展手术。
“左上臂已经完全离断,上臂上段呈环形开放性伤口,仅仅部分皮肤、肌肉相连,重要血管神经毁损长度达8厘米,污染物深入肌理,这比两年前张志伟病例更凶险的高位离断。”手术医师张晓锐回忆,团队果断启用“创伤优先分级救治系统”,在患者仍处于休克状态时,已同步完成离断肢体低温处理、三维CT血管成像和手术方案制定。
经过数小时紧张而精细的操作,医生终于成功将冉某的左臂重新接上。
一周后,冉某的手指已能轻微活动,其妻子感慨道:“原以为要落下终身残疾,没想到家门口的医生创造了奇迹。”
自2021年6月台州骨伤医院启动援建项目以来,医院通过“立体化造血”模式,建立了先进的显微外科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备,实施了“手术带教+理论培训”的双轨教学模式,并选派本地医护人员赴浙江进修学习。“我们不仅要让技术落地生根,更要让它开花结果。”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骨科一病区主任医师周刚表示,“引进来”是为了学习,“送出去”是为了提升,最终目标是让本地医生成为技术的主人。
如今,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正努力打造一支辐射周边的显微外科技术团队,为创建兵团级显微创伤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添砖加瓦。这场医疗技术的蜕变,不仅彰显了援疆工程从“输血”到“造血”的成功转型。这场始于援疆、兴于传承的医疗革新,正在天山南麓书写着新的生命篇章。(田艳玲 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