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我与医院共成长】我的医院,我的家

2013年7月7日,我到第一师医院报到,正式成为医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当时,办完人事手续后,我跟随工作人员从旧门诊楼出发,途经外科楼、医技楼,路过现已消失的“小三楼”,在放疗科办公室领取了生活用品。医院宿舍紧张,租了附近的房子作为我们这些新入职员工的宿舍。
实习时我在疆外医院,惯性思维认为自己工作的医院应该像疆外大三甲医院一样气派。首次以员工身份踏入医院,我不禁心生失落:门诊楼只有两三层高,宿舍匮乏需外租,楼栋寥寥,人手紧张,心中暗想,这岂不是要超负荷工作?
我刚入科时,医院还没有独立的呼吸科,那时候叫“呼吸血液科”。2017年,医院安排我到台州医院进修为期3个月的“基础支气管镜操作”,支气管镜被我们形象地称为“第三眼睛”,希望我学成回来后,提升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加强呼吸科疾病的诊疗水平。这次带薪酬外出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非常宝贵。3个月的进修,我阅读专业书籍,跟着带教老师查看患者,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积极争取每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周末,我利用休息时间跟随老师参加学术会议和阅片会,我从支气管镜操作的初学者,到能够独立操作、熟练操作。
回到工作岗位后,我立即将支气管镜操作应用于临床工作。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说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出去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学习到的知识直接解决了工作中的瓶颈,帮助了患者,那种感觉特别幸福。
2020年8月,第一师医院医共体建设全面启动,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帮助分院在学科建设、新技术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2022年,我到团场分院下沉3个月,发现团场分院缺医少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落后,在岗人员紧张等问题。我积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和一线医生一起值班、组织小讲课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参与全民体检工作等。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接诊了一名胸痛患者,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做了心电图,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即转至总院进行手术抢救。当时患者生命垂危,随时可能发生病情恶化,我立即跳上救护车,协助当班的医师、护士转运患者。一路上救护车争分夺秒往前跑,我们3个工作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生怕观察病情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影响患者的救治。好在一路顺利,到了总院,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立即积极施治,最终患者痊愈出院。
之后,患者家属特意从阿克苏市开车到一团医院,赠送锦旗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感谢。那次经历,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幸亏有医共体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有效“联”起来,基层医院处理不了的患者,立即转至总院,统筹协调分配医疗资源,使患者得到最优的救治。
工作10多年,经过两代人的坚持、努力,我们的专业从刚到医院工作时的“呼吸血液科”到“呼吸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监护室”;从“呼吸血液科”门诊,到“慢性阻塞性肺病门诊”“肺部结节门诊”“肺肿瘤门诊”“间质性肺病专病门诊”“戒烟门诊”等。逐渐有了科室自己的支气管镜、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无创呼吸机、支气管镜、睡眠监测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领导与同事勤勉的身影,时常浮现脑海,成为我专业道路上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
11年来,我见证了医院的发展。新门诊楼巍然屹立,就医环境焕然一新;14层高的学生公寓楼,满足了新员工的住宿之需。职工之家、篮球场的开放让员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生活;11年来,医院发展太快了,新设备不断引进,疑难病症的诊断愈发精准;新科室陆续开设,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而我在医院平台上,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从青涩的“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参与患者的成功救治,目睹他们康复出院,我心中涌动着职业的自豪感,这既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医院不断进步的生动写照。
医院是我家,她让我成长进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我的家,她让我懂得要珍爱生命。未来,我将继续与医院并肩前行,在医疗技术上不断精进,和医院一起守护更多人的健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魏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