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首次采用快速育苗技术培育胡杨幼苗

4月22日,在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大棚内,装有物联网系统的智慧喷灌设备匀速前行,喷出细密水雾,精准润泽30万株胡杨幼苗。这些刚刚破土而出的胡杨幼苗颜色嫩绿,在培养穴盘中茁壮成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往,主要采用大田播种培育的方式,从播种到出圃,育苗周期一般需要两三年时间,我们通过建立精准调控水肥、智能化管理和标准化育苗生产体系,仅用时3个月,胡杨幼苗就能长到20厘米高,育苗周期缩短至1年,显著提高了苗木质量和育苗效率。”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告诉记者,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采用快速育苗技术培育胡杨苗,不久后,这批幼苗将被移栽至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师十四团睡胡杨谷,用于天然胡杨林的生态更新。
据了解,我国胡杨林面积占世界的61%,其中的91%生长在新疆,89%集中在塔里木河流域。这些沿河岸生长繁衍的“生态卫士”,构筑起抵御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但由于河道变迁、气候变化等影响,胡杨林自然更新受阻、植被群落退化问题日益显现,导致其防风固沙功能持续弱化,生态修复胡杨林迫在眉睫。
记者在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育苗现场看到,科研团队还同步培育了骆驼刺、白刺、四翅滨藜、苦豆子、柠条等20余种抗逆植物幼苗。
“我们创新实施‘主木伴植’模式,以胡杨为主栽品种,搭配培育多种适生植物,通过人工调控手段,着力构建近自然群落。下一步,这些植被将移栽到沙漠修复区,以促进形成结构完备的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为建设巩固荒漠生态屏障注入新动能。”李志军说,这一干旱区胡杨保育修复技术的研发,将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郑娅莉 陈琼 林国强)